《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2015年修订版)

分类:课程建设    时间:2015-08-28    来源:淘金盈-思政教学部    浏览量:387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2015年修订版)

 

一、课程标识

 

课程编号

00201008

课程类型

公共必修课

适用专业

所有专业

总 学 时

45

理论学时

30

实践学时

15

制订日期

20158

制订人

王晓琳

审核人

罗孝友

 

二、课程性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全国各大高校的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本课程是大学生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课程,也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和后续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相衔接,与《形势与政策》课程相配合,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主要支撑和促进作用。

三、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设计理念

以中宣部、教育部有关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本课程具有严谨理论性、鲜明实践性、具体针对性的特点,按照时代对高职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和法律素质的要求,着眼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确立以“厚德尚能”为目标,以“三个结合”为理念,着力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实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性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动教学转变,配合专业教育,服务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

2、设计思路

1)基本理论与职业素养的结合。在遵循教育部、中宣部有关精神前提下,从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系统设计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强调崇德尚能,以德导能,以能强德,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实现基本理论与职业素养的结合。

2)基本理论与职业现实问题的结合。从面向社会的职业人的培养出发,结合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系统整合课程的内容体系,有针对性地回答高职学生在成长成才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有关人生、事业、理想等方面普遍关心和迫切要求解决的德行修养和职业现实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基本理论与职业道德实践的结合。围绕高职教育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根据高职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以及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要求,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与安排,明确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致性和整体性,促进知行结合、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二)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1、课程内容的选取

教学内容选取需要解决的问题:本门课程的教材理论内容涵盖信仰教育、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内容十分广泛,但是我们遇到的难题是上述这些方面的教育几乎贯穿每个学生学习生涯的始终,内容重复几率大,因此要求我们从加强高职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入手,将“基础课”和学生的实际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活联系起来,精心选取教学内容,使教学同教材形成一种既统一又区别的关系,才不会让学生有抵触情绪、厌倦心理。

教学内容选取的原则:高职思政教育与中学阶段思政教育的区别在于要更加注重实现“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不停留在简单知识点的掌握上,而是更注重知识向能力和素质的转化。

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本课程关系到学院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依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体现以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保证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理论内容(四大模块)

共分为四个模块:

第一个是“人才观教育模块”,以教材的“绪论”为内容,主要是针对刚迈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上面临的不适和困难,分析了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引导大学生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的学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这是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的前提。

第二模块是“思想教育模块”,内容是教材的一至三章,是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形成了一个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正确的人生目的、端正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人生价值标准为基本内容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体系。包括理想情操教育、人生价值教育,主要提供总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在此基础上,结合职业理想,重点解决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历史定位和时代方向问题,使高职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能力,提升职业实践中德行规范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是“道德观教育模块”,内容是教材的第四章、第五章内容,这部分主要是集中阐述道德观教育的有关问题,着重帮助大学生认识道德的本质、功能,认识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基本要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在在实践中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包括职业活动中的道德规范、成功职业人的素质、职业选择等问题,是第一、二部分知识在实际领域中(如就业、社会责任、奉献等问题)的延伸,旨在提供职业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

第四是“法制观教育模块”,内容包括教材的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内容,主要是集中阐述法制观教育的有关问题,论述社会主义法律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规定,社会主义的法律精神、法律制度、法律规范,引导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修养,积极参加法律实践。包括法理、宪法和其他部门法,旨在帮助高职学生知法,用法,守法,护法,提升其法律意识,培养法治“社会人、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初步学会并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职业生活领域的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同时涵盖了职业活动中的法律以及就业中权益保护等问题。

同其它课程相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现实性、针对性都很强。对学生来说,不仅要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的目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实践内容

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开展多种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理解、践行思想道德、法律规范的能力,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

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开展多种实践教学活动。下述实践教学项目的实施由任课教师根据所授课班级的具体情况选取至少3项。

项目

目的

撰写大学学习生涯规划书

能够正确运用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我国高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等基本知识,充分认识高职学生担负的历史使命以及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具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能力。

参观杨善集烈士陵园或红色娘子军纪念馆

追忆英雄生平轨迹,使学生感受科学理想信念的崇高性,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

“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课堂演讲

认识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新趋势,了解新形势下理性爱国的原则与要求。

开展一次《发生在我身边的社会公德》实践调查

能够将道德的相关理论内化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主的要求,成为校园道德生活的主体,提升职业实践中德行规范的意识和能力。

进行一次“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的手抄报制作活动

能够在明确个体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应该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提高学习、交往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培养合理生存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观看音像资料《庭审现场》

选择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案例,着重理解如何培养法治思维方式,领会尊重法律权威的精神要求。

模拟法庭——劳动合同纠纷案件的审理

能够初步学会并运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追寻职业榜样”征文比赛

通过开展以弘扬劳模精神为主线的“学劳模、赶先进、比贡献”活动,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价值理念;培育争第一、创一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时代新风;形成尊重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职业观念。

“我的责任”主题讨论

能够在校园道德生活、职业实践中自觉培养自己的德与行,使德行成为学生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主的要求,培养学生成为道德生活的主体,提高德行规范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

2、课程内容的组织

我院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关注“四业”——学业、行业、就业、创业 “四业贯通”,更注重帮助学生确立“先做人,后做事”的为人处事之道。

1)课程本着了解基本理论、加强实践环节、突出职业性特点、倡导自主学习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的,积极开展“厚德尚能”高职德育模式探索,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力求体现科学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理性思辨与感性体悟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2)以任务驱动组织课堂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实际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教学目标更加直观、易操作。因此,课程的理论讲授和实践项目都是在任务驱动下设计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彻底改变了从概念、原理出发讲授教学内容的传统方法,而是按任务驱动组织,以专题研讨等方式带动学生预习和课外实践,引发学生对理论的深入探讨,激发学生主体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以项目实践组织课外教学。根据职业岗位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我们对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体化设计,从学生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入手,通过树立职业榜样、面向社会的“职业人”角色和责任定位,到职业生涯中法律问题的解答等实践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项目教学充分体现了“道德和法律知识的传授、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养成一体化”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取得学习效果。

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难点

重点:本门课程是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要教学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大学生成长成材中的重要课题,也是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之所在。具体来讲1、在思想教育方面: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解决“四有”新人中的第一个问题“有理想”;正确把握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2、在道德观教育方面: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与核心——集体主义与为人民服务;职业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培养。3、在法制观方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制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建立法律思维方式,了解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法律规范,明确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维权途径。

难点:1、如何认识树立科学理想信念的必要性;2、如何认识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与核心——集体主义与为人民服务以及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4、如何认识大学生诚信建设的重要性;5、如何建立法律思维方式;6、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知与行动的统一。

2)解决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观念,而难点在于如何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育能进一步入脑入心,收到更好的实效:(1)集体备课时对重难点问题着重讨论,设计多种教学方案,力求讲深讲透。在学时分配上,重难点问题相应分配较多学时。(2)组织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逐步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澄清认识,解除疑惑。(3)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将知识考查与平时表现相结合。

四、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了解新形势下人才要求。

2)认识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新趋势,了解新形势下理性爱国的原则与要求。

3)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4)了解社会主义道德基本理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重点了解职业道德的涵义及养成。

5)了解社会主义法律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规定,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建立法律思维方式,重点明确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维权的途径。   

2、能力目标

1)能够在了解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高职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深刻认识高职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初步培养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能力。

2)能够在明确个体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应该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提高学习、交往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培养合理生存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3)能够将道德的相关理论内化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主的要求,成为校园道德生活的主体,提升职业实践中德行规范的意识和能力。

4)能够运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分析和解决职业生活、家庭生活、公共生活等领域的现实法律问题。

3、素质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逐步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文化、身心、法律、职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材和终身发展。

五、课程内容及情境设计

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理论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实践教学设计与课时分配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5

撰写大学学习生涯规划书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4

参观杨善集烈士陵园或红色娘子军纪念馆

第二章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

5

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课堂演讲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5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的手抄报制作活动

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

6

我的责任主题讨论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5

追寻职业榜样征文比赛 

第六章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5

组织124宪法宣传日活动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5

观看音像资料《庭审现场》

 

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模拟法庭——劳动合同纠纷案件的审理

 

课时总计56课时(理论课时:48课时/实践课时:8课时)

 六、教学实施补充建议

学情分析

本门课的授课对象是大学专科一年级学生,涵盖全校所有系部的所有专业。

1、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大多经历过高中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本门课的学习的基础。但是由于教学主题的同质性,导致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2、高职生大多缺乏良好的学习自主性、自觉性。

3、发展还不成熟,同时受到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需要加以引导。

4、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整体思维活跃,对参与性的教学接受程度高。

(一)教学组织形式与设计

第一模块:多媒体教室;班级授课;基本理论内容讲授

第二模块:多媒体教室;分小组学习;小组辅导

第三模块:网络平台;借助QQE-mail、飞信等网络工具;交流与引导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根据本门课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在选择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坚持一个原则,就是避免纯理论的灌输,避免说教式讲课,而是调整讲学角度,以平等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基于教材的具体内容,我们有针对性的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这个方法主要运用于理论阐述部分。利用图片、结构示意图等方式把抽象、复杂的理论简练、概括后用多媒体向学生进行直观的演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后部分的讲解打好基础。

2)案例分析法:先从具体的案例出发,通过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提高注入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方法关键在于搞好案例采集与组织。要注意五点,即教育性、系统性、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

3)阅读讨论法:充分利用教材可读性的特点,或者结合老师提供的具体典型的案例,组织学生阅读,再经过同学们分小组研讨、体悟以及最后上台陈述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围绕某个探究的中心问题,来模拟表演某个场景,然后讨论表演,并以此来引导学生共同探求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问题解决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处理问题的知识,进而形成处理问题的恰当方法与技巧。其中,角色扮演是我们在情景模拟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除此以外,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还综合运用了问题教学法、演讲教学法、学生授课教学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其他,例如有老师关注学生,因材施教,个别班级学生不爱回答问题,不愿意参与讨论,不愿意走上讲台,老师就用“写”代“说”这种方式过渡,适度引导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教学手段

1)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要适度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适度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很大优越性,它形式多样、形象直观,且提供的信息量大,这非常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2)充分利用实践教学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主要是以课堂实践为主,包括演讲、辩论、学生授课等形式;校外实践主要是组织学生利用十一长假、休息日开展力所能及的调查,比如: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在条件允许时,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比如带部分学生到红色娘子军纪念馆参观,到杨善集烈士墓扫墓等),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学生出课堂、出校园,接触群众,接触社会。通过实践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受到了学生的广泛赞誉和好评。

七、课程考核方法

考试是对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一环,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既有利于促进教学,也有利于公平、公正的维护。为了使教与学的效果得到正确的评估,我们确定了考核方法。

在成绩的评定上,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由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出勤情况来评定,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采用开卷方式,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占总成绩的50%。在期末命题测试时,我们把考核的侧重点放在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以及他们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尽量减少记忆性机械性命题,加大理解性、运用型命题所占比例。

八、教学资源要求

      (一教材及相关资料

1. 教材:教材选用的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本书编写组编写(2015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的编写工作是在中宣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展开的,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本教材的逻辑脉络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以公民道德规范为基础,以法律思维和意识为要求,服务于学生的就业、成才,以结束语部分的培育四有新人为归宿和目的。

2. 教学辅助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教学辅助用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用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用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疑难问题解析》等教学辅助资料,在推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都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

3. 音像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的每位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积累了大量图片、视频资料,通过感官激发和各种真情、真景、真事、真人的介绍和描述,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触动和思想上的感悟。如《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感动中国》、《面对面》、《庭审现场》等。

(二)教学环境

学校为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也大大方便了我们平时的教学。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学生业余时间可以借阅到与这门课相关的诸多书籍,这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校周边的杨善集烈士陵园和位于琼海的红色娘子军纪念馆,为我们搞好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教学团队

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充分体现了年轻化、专业化的要求。承担此课程的教师共有6人,其中专任教师2人,校内兼课教师4人。兼课教师来自于学院党政办公室、信息管理系等工作部门,都具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相关课程教学经验。师资队伍情况如下:

人数

年龄

学历

职称

教学时间

6

30-403人,

40岁以上3

在读博士研究生2

硕士研究生3

本科1

讲师5

助教1

专业教龄在5年以上的有5